Pharrell Williams与SuzyMenkes在阿姆斯特丹G-Star RAW总部合影 图片来源:@SuzyMenkesVogue 当我与Pharrell Williams聊起他在G-Star RAW的投资时,我们顺势聊了聊他的另一项日常工作:音乐事业。 他所说的内容在我看来十分有趣,因为他清晰地传达出了千禧世代的心态,而这类心态的适用范围远不止音乐圈这么简单。举例而言,奢侈品产业的未来,就建立在需要积极重视“体验”的理念,要像重视实体物品本身一样对待。 以下是今天恰逢43岁生日的Pharrel Williams与我的详谈: “音乐产业内部眼下正在酝酿变革,就如同‘阿拉伯之春’以及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种种剧变那样,而我正在与一些极富才华的人共事,他们也将这些暗流看在眼里。这种情形很像是《大空头》(The BigShort,2015年影片)里描述的那样。而这样的大冲击眼下正在我们眼皮底下暗流涌动,眼看就要在音乐产业内部发生,但绝大部分人对此并无知觉。大量的主流唱片公司正在艰难求生,且已经遭受了冲击,但他们都在拼命假装一切如常。但其实现状并不好,因为有大量业内人士正面临失业。 “关于这种状况,我们也得出了一些答案;我们认为是有出路的,而你会看到一部分艺人目前正在控告那几家大唱片公司。这些事情正在被最大限度地维持在一个乏人问津的缄默状态中,但如果你留心去看,一切都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剧变,主要因为整个音乐产业都被高高挂起在这样一个既迂腐过时、又僵化陈旧的心态之中,那就是你必须先把商品变成一种有形的货物,再进行销售。但现在普通的小年轻其实并不想买实体CD,因为还得随身带着,太不方便。为什么不直接购买数字媒介呢?到头来,你并没有实际“拥有”这东西:因为它被存储在手机内存里,或者存储在别人的某个站点上。 “这一代人是不愿去拥有物质的一代:‘我不想有车,因为我可以用Uber。’‘我不想吃大餐,我想随便吃点小吃。’‘我这个也想试一下,那个也想试一下。’于是正在运营着这个产业的人认为什么东西都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都明白面对一个活人,你需要去触碰才能感受到他/她的存在,但他们太老套了,张嘴闭嘴就是‘哦,你需要去感受……’实实在在的拥抱当然好,但我们都得看清,如今世界上的虚拟爱情也是越来越多样了。 “至于实体CD?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在塑料制品上,而是在对艺人的控制上。音乐公司不应该控制权限不放,他们应该做的是保护权限。要保护艺人,而不要对他们进行控制。艺人并不是奴隶!正如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所说,签了合同,公司就说要做你的主,可难道不应该是自己替自己做主才对吗?有谁应该代替你、告诉你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他们的作用是通行证,可我们并不是牢里的犯人。正因为如今的音乐人都这么想,所以目前诸如‘音乐界之春’的剧变才会发生。 Pharrell Williams在英国演出,2015年夏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我正在与苹果公司合作,而他们眼下正与Beats联手、悄悄做着一些很棒但还不能公开的项目。我们正在为公众所做的一些事是下一阶段的。我无法参与得太深入,但就要开始了。而且你能向我问起这些也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对我而言这件事情跨越了所有艺术领域。我们之所以对文艺复兴时期所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是因为那时诞生了大量的作品。那时的艺术家们以作品为表达媒介,而那些绘画作品就起到了时间胶囊的作用。在达芬奇的绘画中,蕴藏着了不起的几何学内容,此外它还向你传达了关于时间的信息。他曾被要求去画在他诞生之前的东西,而他把这些旧事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议题关联起来,用绘画作为媒介,表达了出来。 “在横跨所有艺术门类的实践中,为了做到最好,需要保持某种特定的警觉,不论是从我们所使用的材料、还是其所有者的目的方面都是如此。没人想要“被拥有”、成为别人的附属,而眼下正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时代。我们见到太多的自我表达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多,之所以现在时尚博客和街头博客的博主这么受追捧,因为大家都乐于不断看到昙花一现的新鲜玩意儿,而且要特别有型,就好像红极一时的货车司机风。我差不多在20年前看过有人戴货车司机帽,当然就是看到货车司机戴着,我觉得这样太酷了。我就是学着这些真实的家伙们的范儿,学会了装模作样。我其实就是个追随者,学习那些近在眼前的东西。 “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念叨‘够了’的时代。我不是财产,我的财产也不是你的财产,你可以接触到,但抱歉你不能掌控它们。而且,顺便说一句,因为我正为我的地球环境和极地冰层融化的事情思虑着,我不想循着别人的方式做事。你们在老建筑里使用石棉材料,因为你们就只想着快点把楼盖起来然后赶紧挣钱。” “我不需要任何大东西,我只需要生活空间的质量够高就可以了。我不需要很多条牛仔裤,我只需要品质够高的,我会为了说真话的东西花钱;要有真东西和说真话的态度——我就是这个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