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摄背景为没顶公司2009年的作品《每天早晨我醒来看到和每天晚上睡前所想的东西》 何浦林[香格纳画廊主人] “我喜欢那些在早年便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的艺术家,在他们身上,我总能看到一些与众不同。” 50岁的瑞士人Lorenz Helbling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十余年,会说流利的中文,娶了位上海妻子,经营着一家众所周知的画廊。他有一个颇具诗意的中文名“何浦林”,却继承了德 语区人特有的低调务实。他的处事风格蜕去了后者的机械呆板,却多少兼备了中国人的灵活变通。正是这双重智慧在他的身上互相纠缠,帮助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 始,游走于急剧社会变化中的中国。 作为复旦的交换学生来到中国,他与那批二十世纪80年代便混迹于中国的外交官、记者、商人“老外”相比,或许是起点最为草根的。90年代初,“推销员何浦 林”每天骑着自行车往来于艺术家和买家的家中。在那个理想主义尚未远去的年代,那些早年与他熟识的中国艺术家们(丁乙、申凡、浦捷),多少沾染了一丝愤世 嫉俗。何浦林羡慕他们的自由、洒脱,却始终深知市场的重要性。“我想在上海开一家画廊,”他说,“问大学要钱非常缓慢,市场是最快、最有效的工具。” 因无法承受高昂的房租,十年前的香格纳画廊,是波特曼大酒店无人问津的二楼走廊。那角落里的一面墙,是当时的何浦林能得到的最好的场地,谦逊务实,一如他 的写照。今天的香格纳已经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画廊之一,何浦林却强调做画廊不要“先考虑市场”。他总花大量时间跟艺术家待在一起,“有些艺术家起初热情高 涨,三五年后便放弃了”。 有人评价何浦林眼光独到,他却坦言并没有具体的标准:“我喜欢那些在早年便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的艺术家,在他们的身上,我总能看到一些与众不同。”他被跳脱的生活态度所吸引,并且深知坚持的重要性。正是坚持,给起步缓慢的何浦林带来了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