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回家的路上。”——《No Direction Home》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主演:鲍勃·迪伦 / 琼·贝兹 / 艾伦·金斯堡 / 艾·库伯 / 玛利亚·穆达尔 电影一开始,Bob Dylan对着镜头说:“我在回家的路上。”一贯的沉实语调,努力地思考的模样,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故弄玄虚。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还是换另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这个人呢。 一位艺术影响力历久弥新的诗人歌手,一位曾拍摄多部著名影片的世界级导演,一群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的弄潮儿,任何其一都充满巨大的吸引力,更何况他们被集中在了 Martin Scorsese 为 Bob Dylan 拍摄的纪录片 No Direction Home。 ![]() Martin Scorsese 在这部纪录片中采用的是相当常规的拍摄手法,访谈、录像、文本资料相互交织的叙事方式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导演本身是一位对民谣和摇滚充满热情而又拥有高超叙事技巧的能人。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纪录影像包含对 Bob Dylan 和众多60年代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歌手的访谈和多段不常见的演唱会现场和录音室排练录影,在 Martin Scorsese 缜密的编排和剪辑下,一气呵成地再现了Bob Dylan 从最早踏进入民谣歌曲领域直到1966年车祸前以年轻一代思想代言人的身份站立在事业顶峰这段不寻常的历史。 ![]() 黑白的历史影像资料让我们感慨时间在不知不觉中的飞逝速度,当初那个吟唱着与其 baby-fat外貌不相称的老成民谣的意气少年,如今已被满脸皱纹中刻画着世故沧桑的老人所取代。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们重新回顾那一段历史时,是否有可能获得更多新发现呢?与所有其他被访者都处于传统的拍摄距离不同的是,Martin Scorsese 以一个不同寻常的特写镜头来记录 Bob Dylan 本人的谈话。摄象机似乎想通过距离的拉近来读出 Bob Dylan 话语中的真实含义,又象是在通过无法完全纳入荧屏的那张面容来暗示企图全面了解这位艺术家的徒劳。 1966 年的摩托车祸重伤是命运女神的一个恶作剧,它象对一个即将崩溃的程序的一次复位,肉体上的磨难很讽刺地为精神疗伤提供了必要的休整期。影片终止于Bob Dylan 伤愈复出后的音乐会现场表演,显然它远非是终极纪录,老谋深算的 Martin Scorsese 为 No Direction Home 留下了足够再拍摄多部续集的空间和素材。更何况象 Bob Dylan 这样影响深远的文化符号永远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即使他不再灌录新唱片,那一张张记录于过去的音乐会现场录音还是会被重新翻出来以 Bootleg Series 这样充满矛盾反讽的名称持续吊着乐迷的胃口。而我们也还象四十年前的普罗大众一样期待…… 参考原文作者:Philharmania【http://www.douban.com/people/philharmania/】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