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了《防晒化妆品防晒效果标识管理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我国防晒化妆品防晒效果标识管理。此前,国内防晒产品的SPF值最高为30,而在海外早就是50甚至更高了。如今,那些未能把SPF值标到50的防晒产品终于可以如愿了。新标出炉了,消费者又该如何去选购防晒产品呢? 新标准都说了啥? 此次新出炉的《要求》对防晒指数(SPF)标识进行了重新规定,防晒指数(SPF)的标识应当以产品实际测定的SPF值为依据。当产品的实测SPF值小于2时,不得标识防晒效果;当产品的实测SPF值在2~50时,应当标识该实测SPF值;当产品的实测SPF值大于50时,应当标识为SPF50+。 同时,防晒化妆品未经防水性能测定,或产品防水性能测定结果显示洗浴后SPF值减少超过50%的,不得宣称防水效果。宣称具有防水效果的防晒化妆品,可同时标注洗浴前及洗浴后SPF值,或只标注洗浴后SPF值,不得只标注洗浴前SPF值。 此外,《要求》对长波紫外线(UVA)防护效果标识也进行了再定义,当防晒化妆品临界波长(CW)大于等于370nm时,可标识广谱防晒效果。“广谱防晒”说明防护更全面,这借鉴了美国的“Broadspectrum”标识。长波紫外线(UVA)防护效果的标识应当以PFA值的实际测定结果为依据,在产品标签上标识UVA防护等级PA。PFA,可以近似理解为“针对UVA的SPF”。过去最高只能标到PA+++,以后可以标到4个加号了,可以衡量的UVA防护力上限翻番了。 事实上,不同国家地区的防晒具有不同的法规限制,在不同地区购买的防晒可能标注都是不同的,其中,SPF值是通用的衡量UVB防护力度的数值,而UVA防护值在各个地区是不同的。亚洲区使用PA指示UVA防护力度,而欧洲则用PPD或使用星级(英国)来衡量UVA防护力度,美系则用board spectrum来表示广谱防晒。 这些防晒误区你知道吗?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朱红军告诉记者,防晒主要是防止阳光中的紫外线,而非片面的理解为阻挡阳光。紫外线主要分为3个波段,可以理解为UVC、UVB和UVA。其中UVA对皮肤的危害最大,远远超过其他两种波段,它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直达真皮层,促使皮肤老化并增加黑色素。UVB虽然通常存在于户外,且在夏季或晴天较为强烈,但UVA是无论四季晴雨都无孔不入,因此只有夏季要做防晒这个概念就有些偏颇了。 此外,还有不少人认为防晒霜的SPF值越大越好,这也是一个误区。“SPF指的是对UVB的防护力,SPF值后面的系数表示可以延长皮肤被UVB晒伤的时间。系数越大,说明延长被晒伤的时间越长。”朱红军表示,系数大不代表防晒效果越好。因为SPF越高的产品含更多的防晒剂,而这些增加的防晒剂对皮肤的危害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很多人用了高系数SPF防晒霜后皮肤产品会过敏的原因。 “防晒霜不够量,用了也白用”,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说法,但对“量”的把控依然十分模糊。国内某护肤品牌芳疗师方俊平告诉记者,测定SPF值时,样品防晒霜的用量是2毫克/平方厘米,这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要用到这个量才能达到商品所宣称的防护效果,实际上大部分人都达不到这个量。举例来说,如果你有一支SPF值为50的产品,在使用标准用量一半时你将只能得到SPF值为7的效果。 如何挑一款适合的防晒霜? 物理防晒还是化学防晒?这可能是绝大多数消费者选防晒霜时面临的一个困惑。朱红军介绍,物理防晒霜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氧化锌和二氧化钛。这类化妆品涂抹到人脸上后会非常均匀,会反射阳光和散射紫外线,从而避免紫外线直接接触皮肤。化学防晒霜则是将紫外线吸收后再以一种较低的能量形态释放出来,这也避免了紫外线的直接损伤。 方俊平告诉记者,虽然人们总认为物理防晒的防晒剂较为安全,对皮肤更友好,但事实上,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少化学防晒也在安全性上有了突破,但其中的“二苯酮-3”这个成分具有很大的争议性,被怀疑会导致皮肤光敏感性和致癌,欧洲也评定它的安全浓度不得超过10%。所以在购买时要注意该成分的含量。市面上80%以上的产品都是物理和化学防晒共同作用,但如果是过敏性肤质,则还是建议选择纯物理防晒产品。 “百分之百完美的防晒产品几乎是没有的。”方俊平表示,在购买时可适当剔除一些无关紧要的条件,将价格限定在可控的区间内即可。与其买一瓶舍不得用够量的高价防晒霜,不如选择一款荷包可以承受的防晒产品,毕竟防晒霜用够量才是关键。此外,挑选防晒产品还有一个小窍门,同一系列的防晒霜中,尽量挑选最新的产品,因为此类产品通常是技术最先进、防晒剂成分最活跃的。 (责任编辑:admin) |